【讀者投書】十八庄,永遠是十八庄人的十八庄

十八庄迎媽祖

文/莊景程(彰化媽祖信徒)對於十八庄的信眾而言,每年迎媽祖是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否被登錄為文化資產並沒有太多意義,他們只想在媽祖遶境的時候,好好置個香案,平等且虔心迎接經過的每一尊媽祖。 無關乎外在紛擾,希望十八庄,永遠是十八庄人的十八庄。

» Read more

【宗教思維】孰為「邪教」?

文/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我們很容易陷入「正邪」之分,但得留心這種簡單的二分法,是出於自己清明的判斷,或是個人偏執的滋長?在我們生命的侷限前提下,讓你我心中多留下空位,以待未來印證,也可以有更多生命探索的可能。

» Read more

婚姻道場,迴聲頻響──電影《修行》雜感

文/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教授)
電影<修行>劇簡意深,適合身處婚姻內翻滾者,也適合在婚姻外觀望猶疑者,因為婚姻即修行大道場;電影<修行>適合追求靈性修持者,也適合尋常世俗男女,因為柴米油鹽、愛恨情愁方為真修行。

» Read more

你合意什麼寸尺?臺灣日常生活裡的尺寸民俗學

文/謝奇峰(西佛國作者)對尺寸使用特別用心,是臺灣民俗裡相當重要的文化觀念。

» Read more

正月初六賽神豬:三峽長福巖七股慶賀清水祖師聖誕

三峽長福巖清水祖師聖誕祭典是臺北著名的大型神誕祝祭之一,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由七股輪值當年度祭典,七股為劉姓、大集姓、陳姓、林姓、中庄集姓、李姓、王姓,每年輪值一股,值年股於農曆六月十五卜選正副爐主,開始籌備祭典,藉由祭典的舉辦進而凝聚社群成員間的親緣關係,強化對信仰、民俗文化、地方的認同。

» Read more

【經典/出神入話】與自己的恐懼和解:瘟與神

【經典/出神入化】恐懼自古皆然,隨著時代演進,對於「未知」疫病的研究已有強大的科學及醫學系統作為後盾,然而可以思索的是,瘟疫反映出來的心理困境究竟是什麼呢?是否能透過未知及已知中,了解自己恐怕的根源,正視而面對?

» Read more

飲佛祖洗身軀水:臺灣本土浴佛香湯民俗觀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佛誕日俗稱為「佛祖生」,許多人會相招去浴佛,浴佛之後要喝香湯是許多臺灣人對浴佛的文化記憶,隱含有「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觀念,更有「信者恆信」相信會獲得佛祖庇佑的想法,顯示臺灣人「呷平安」的文化脈絡思維,更是希望解決惡劣氣候對生存環境與身體的不良影響,環境氣候引導民眾如何看待浴佛,這正是浴佛在臺灣民俗所表現的核心意涵。

» Read more

管得了神像管不了靈:旱溪媽祖是宮廟管理者的私產嗎?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大屯十八庄」是抽象的共同體概念,社群將原本外地各廟供奉的神像請入聚落,人與神像的互動成為共有香火團體,再由祭祀共同體的基礎發展出來各種社會網絡,行動中具體的投射在空間,接著引申出香火邏輯、民間社會組織型態、關係建立、權力結構等。

» Read more

親子共賞即興偶戲:大氣團《阿喜少根筋》觀後筆記

文/陳正雄(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阿喜少根筋》源自楊宗樺構思,排練時逐漸加上演員意見,於表演場上還是有即興發揮的特質。

» Read more

立春落雨透清明:鞭春牛與一則春牛的故事

文/温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新春蓬勃的生命力意象,廣泛潛藏於臺灣日常生活當中,是每個人對展開新氣象、邁向新生命的重要心理投射,很難被割捨抹滅。

» Read more
1 2 3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