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工藝
連雅堂與民間文化
文/王見川(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一般評論連雅堂其人,大部份的焦點擺在他寫的〈鴉片有益論〉,其實,連雅堂真正令人欽佩的地方,恐怕是他在關注文化的部份,尤其是民間文化。
» Read more爐香裊裊通神思:傳統寺廟香爐形制與功能分析
文/李建緯(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從文物的發展歷程來看,若沒有了香,作為承香火載體的香爐,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更遑論臺灣有那麼多造形優美的傳世陶瓷、金屬、石質、木質等材質之香爐了。
» Read more戲先生出將,召喚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文/温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藝師在寺廟體上「做戲齣」其實就是要演給大眾看,才能使寺廟發揮多元教化功能;故此,寺廟建築所搬演的,幾乎都是傳統社會裡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現代人看不懂,或許只是脫離民俗生活太久,才會成為民間信仰裡的「文盲」。
» Read more【物質民俗會議專輯】府城粧佛業的發展小史
【物質民俗會議專輯】吉祥.技藝.美感──台灣線香包裝的前世今生
古代重藝輕匠,今日卻連藝也不被看見:一起走找臺灣廟宇藝術風華
圖解明清時期臺灣金銀飾發展史
圖文:李建緯 (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副教授)
飾品是人們裝飾自我,顯示個人對身體高度興趣的鮮明證據。它反映了社會象徵、宗教信仰、審美品味與佩戴者的身份地位。金銀之所以被製成飾品,與其材質幾項優點有關,即審美價值(光澤度)、經濟附加價值(稀有度)、不易生鏽(抗氧性)以及加工容易(延展性高)。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