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看北農休市風波:歲時節日與休市節奏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此次北農休巿風波占據新聞版面之前,請問您知道傳統巿場何時休巿嗎?

» Read more

當天公到你家:芬園九角頭迎天公儀式

文/溫宗翰、洪瑩發(民俗亂彈編輯群)透過信仰儀式,芬園迎天公為我們保留彰化山區特殊的生活經驗與文化記憶。

» Read more

換金花、迎孝子財神香火:馬來西亞金寶古廟的過年儀式

圖文: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民間信仰是常民生活文化的重要展演,從金寶古廟的年節祭祀儀式中,可以看到民間社會對香火與靈力的重視,同時印證金寶古廟的公共性依存

» Read more

過年談臺灣人的天公信仰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拜天公,在臺灣民間社會舉足輕重,無論是個人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日常生活,或是家庭社會集體渡過的年節慶典,通通能發現與天公有關的儀式。

» Read more

府城迎春牛:關於歷史經驗、新興節慶與文化資產的省思

圖文:蘇峯楠(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對一項人文活動判定其是否為「民俗」或文化資產,並不只是要單純區分或審視是否符合定義而已,而是要確認其與人群及社會保持著什麼關聯,並進一步探究背後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人群活動的原理與意涵。

» Read more

北臺灣最有人情味的廟會:關渡二媽回駕龍形

文/簡有慶(士林庄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士林慈諴宮總幹事、神農宮幹事)龍形迎關渡媽祖回鑾遶境,不僅可享有初春期間迎請關渡大媽及二媽遶境的特權,並可任意迎請廟中所有媽祖分身,堪稱為北臺灣最有人情味的廟會活動。

» Read more

平溪天燈節是民俗嗎?由超度到祈福、個人到節慶的孔明燈

文/李世偉、王見川│封建社會皇帝統治天下時,老百姓是被禁止從事有關祭天、拜斗等與「天」相關的活動,放天燈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清代台灣百姓是不可能放天燈祈福的!

» Read more

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圖文/陳韋誠(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農曆年前,燒香、燒金的議題備受矚目,環保署邀集各地宮廟重申「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政令,並提出減少香金焚燒的SOP:從集中燒、減燒,到最後不燒。造成民間社會議論紛紛,但不燒香和不燒金真的可行嗎?

» Read more

過年的由來│追溯一段臺灣人神相挺的古老故事

我們不僅能看見臺灣過年傳說表現著農業社會時期,漢人面對臺灣生活空間的體認,也涉及漢人移民在此落地生根以後,對此地產生了何種新的世界觀。同時,我們也能透過這個傳說,與過年儀式的諸多對應,了解到節日時間之所以能不斷地逆反循環,即是為了要透過各種儀式習俗的反覆祝聖,來求得生活空間與個體在面對宇宙循環的和諧與寧靜,這種空間依存與時間祝聖的緊密互動,恐怕就是所謂的「著根臺灣」。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