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夫真的懂臺南嗎?速讀西羅殿送天師用對話取代對立

圖文/謝奇峰(臺南地方文史工作者)當無知對立取代對話,失去的恐怕是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價值。

» Read more

期盼發揮學科的社會功能:兩本青年論集書序看見臺灣民俗學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至盼民俗學界的青年學者也能以發揚民俗的價值為己任,使大眾能重新認知傳統智慧中與自然和諧共處、心靈有所依歸的民俗精神。

» Read more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北港炮、新塭金」,可知北港大量鞭炮炸轎、吃炮的習俗已流傳久遠。

» Read more

民俗學看鞭炮:信仰文化絕非此優彼劣

民俗是一種生活文化,是一種社群網絡與文化價值觀,它既是文化遺存,同時也是文化生產,民俗絕對會隨著時代改變、與時俱進,然則,民俗文化的變革自有邏輯,往往需要時間累積,畢竟價值觀更迭絕非一朝一夕。在信仰網絡裡,有太多細節根本無法被其它形式立刻替代,比如若為除煞驅邪,豈能不燃放爆竹?總不能以「鼓掌」替代「鞭炮」,或以歡迎用的電子聲響炮用作代表,那可能會引起鬼怪誤會,當作我們在歡迎牠們到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