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鬼
台灣鬼仔古:你認識潛伏身邊的鬼嗎?
被遺忘的中元風雅習俗──鬥寶文化
紅為陽、似生魂:穿紅衣自殺為厲鬼的考辨
民間信仰中的歷史記憶與敘事:乙未之役赤星中尉、戰後初期丁軍廟、二二八事件三姓公
圖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這些具有「歷史」基礎的信仰詮釋,不見得能在不同時期被記憶或保留,甚至經常變化,或自願或被迫地展現各時期殖民宗主國、當權者的歷史控制、思想限制與文化價值觀
» Read more民俗青年會議專輯│臺灣泛族群民俗傳說暨儀俗信仰比較析論──閩南的魔神仔與阿美族的“Salau”
文/林和君(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林和君)臺灣早在日治時代就有魔神仔的傳聞記載,例如明治32年(1899)的《臺灣日日新報》,當年10月4日的報紙刊登一篇〈咄咄怪事〉,描述有人走失、在竹林中被發現,而懷疑是否就是「魔神(亦即魔神仔)」所為
» Read more城隍爺與陳定南:守護地方、捍衛司法正義的父母官
民俗亂彈|圖文:温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城隍被視為古代城市崛起的代表性守護神,也是「漢文明」拓展的精神象徵,官祀系統從來不會忽略城隍,是最能與民眾互動的基層信仰神。只是,在許多臺灣民眾心中,城隍反倒象徵著「司法正義」的「最後護衛者」,因此也有人說「不信王法信城隍」,形容人們即使逃離陽世間的律法,也絕對躲不過陰間審判追究,這使得城隍信仰在民間,有濃厚的警示教化功能。
» Read more義民、難民、還是亂民?—土城大墓公的奉祀源起
在墾殖的過程中,由於天災人禍之頻仍而導致許多先民死難,為了安頓這些沒有後代的先靈,漢人社會也陸續在聚落中建立義塚以及有應公祠、萬善公祠、大眾爺祠等供奉孤魂之所,也成為臺灣主要的在地化信仰特色。土城大墓公所收埋、奉祀的先民,早在清末即被擺接地區的漳州人尊稱為「大墓公祖」,墳塚內的遺骨,最早的起源到底是林爽文事變期間的所犧牲的難民?抑或是義民、亂民?在歷經兩百多年來族群之間的拚鬥、磨合之後,在年復一年的普度追思之下,似乎也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議題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