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坩取新火、萬年湠香煙: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圖文/張靖委/物質讓臺灣民間信仰的香火靈力變得具體可觀、可觸,香擔是進香重要的神聖器物,進香團準備香擔去刈火,將祖廟或大廟的香火分裝回來,返抵後舉行合爐儀式,開啟香擔,取出香擔內的香灰放入廟中香爐,以增添神明的靈力。

» Read more

進香旗牽神緣:北港進香的物質多樣性

媽祖進香的進香旗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進香是媽祖信仰指標性活動,其中最負盛名即是北港進香;在進香途中,進香旗是相當特殊的其中一項物質文化,進香旗又簡稱為香旗,是信徒(香燈腳、隨香)在進香過程中所持的旗幟。

» Read more

西螺福興宮的宗教文化創意產業及其運作模式

文/柯光任(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體認宗教存世宗旨,使文化得以獲得關注、深化與良好發展,或許才是宗教組織永續經營的核心價值。

» Read more

鞭炮也能放出學問──北港炮

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北港炮、新塭金」,可知北港大量鞭炮炸轎、吃炮的習俗已流傳久遠。

» Read more

萬年香火:民間信仰中的香火觀

文/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臺灣民間社會很重視薪火相承,「香火」觀念存在於我們的祖先崇拜、神明信仰,意即香火代代傳承不曾熄滅。

» Read more

頭戴紅花驍勇善戰的黑面三媽出巡:雲嘉六庄迎港口媽及掠貓精傳說

文/張瑞元│請媽祖對於本六村居民來說是一項大事,這時候平時都供信眾迎請的媽祖,廟方會特別空出時間讓六個村庄居民迎請,六村居民早期議定迎請順序,第一迎請者稱為頭香,共包含為頂揖村灣仔埔、下楫村菁埔仔兩個地方,最後迎請者稱為尾香,包含港口村的蚶仔寮全部,因為迎請媽祖是由各村莊主辦,所以每一庄頭迎送媽祖及遶境方式都不盡相同,居民都沿襲成俗。

» Read more

戰後大甲媽祖進香的路線與時間變化

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大甲媽進香路線與目的地,並非自古以來都固定不變,這些變化初步可以分成三個不同大階段,又可以細分不同年代為特殊目的而誕生的變化。

» Read more

徒步進香作為媽祖信仰的實踐或流行?

圖文:洪瑩發(中央研究院人社院地理資訊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2000年後臺灣社會開始出現步行進香的風潮。但在現代社會重新「恢復」、「建構」、「辦理」的徒步進香活動時,除延續傳統宗教意義,如「謁祖」、「會香」等儀式以外,為何會特別強調「徒步」形式?其背後又具有怎樣的現代意涵?為何在現代社會,「徒步」被作為進香活動被特別強調的形式?

» Read more

環保不能曲解信仰:香與金都是無可取代的物質

圖文/陳韋誠(國立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農曆年前,燒香、燒金的議題備受矚目,環保署邀集各地宮廟重申「以功代金」、「以米代金」的政令,並提出減少香金焚燒的SOP:從集中燒、減燒,到最後不燒。造成民間社會議論紛紛,但不燒香和不燒金真的可行嗎?

» Read more

誰能搶頭香?新創民俗與傳統意蘊

文/王見川(南臺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李世偉(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副教授)│圖/李永倫(知名民俗攝影師)│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大家相信搶到頭香者未來一年會有好運氣。這樣的年節習俗有何根據?

» Read more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