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間信仰中的兵將觀(1):野柳淨港與白沙坑迎花燈

圖文/張靖委(民俗亂彈編輯)新年不僅是時間上的意義,臺灣人從舊曆十二月廿四送神到舊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從自身開始到居住空間,再到集體生活的聚落,時間的更新、生命的更新、空間的更新,人們執行許多的儀式來實現新舊更替,年節到了舊曆正月十五日結束,在回到一般常態性的生活前,各地都在祈福、都在迎神遶境,元宵遶境的核心意義是藉由信仰與儀式將生存空間成為精神上宜居的環境,你我都居住在被眾神守護、充滿福佑的土地上。

» Read more

花樹下:你的本命樹最近澆水了嗎?

文/楊玉君|今天正月半,是為新年作各種祈願的最後一個日子,新的一年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的本命樹喔!

» Read more

民俗學看北農休市風波:歲時節日與休市節奏

文/楊玉君(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兼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此次北農休巿風波占據新聞版面之前,請問您知道傳統巿場何時休巿嗎?

» Read more

福德老爺踅境賜福:花壇白沙坑迎花燈的核心信仰儀式

圖文/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文化資產的推廣應更審慎思考如何保存整體儀式的完整性,以維持地方社群的文化互動網絡,才能讓珍貴的地方文化記憶持續承傳。

» Read more

神鳳飛佇百姓家:雞的臺灣民俗思維

圖文/溫宗翰(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執行長)雞不只是「盤中飧」,還會教導我們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以生動且淺顯易懂的方式勸誡世人。

» Read more

民俗生活的自然印記:澎湖平安米龜製作紀實

圖文:莊凱証(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生)龜文化,已然是澎湖地區重要的生活特質,其所涵蓋的範疇,是生態,是史料,是民俗,是信仰,亦是節慶。「乞龜」,蘊藏著澎湖人的生活紋理,人們咸信,具有靈性的平安龜,會庇佑整年平安順遂、生意興隆、大吉大利。

» Read more

上元節福滿人間:六堆客家聚落作福

圖文:張靖委(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元宵節自古便是漢人社會重要的節慶,而高屏溪流域一帶的六堆客家聚落則開始籌辦作福。作福是六堆客家社會具代表性的新春文化,源自對福德正神的信仰,每年於新春舉辦作福以祈求豐年,年底舉辦完福以酬謝神恩。

» Read more

反思無形文化資產│吃飯擔可以是五年千歲遶境的代名詞嗎?

文/郭喜斌 (資深地方文史工作者)近年不管官方還是地方宮廟,一直把「吃飯擔」這個名詞,當作馬鳴山五年千歲的無形文化資產,替代「元月十五日王爺公元宵禳災祈福遶境」的民俗用語。

» Read more

雲林鬧元宵│馬鳴山鎮安宮出巡五股十四庄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十四村庄的武館紛紛串連列隊,不分彼此,展現了各村莊的團結一致,為千歲爺隔開一條回宮的寬敞大道,同時鑼鼓齊鳴,氣氛十分震撼,在猛烈的砲火當中,四頂神轎衝入廟埕

» Read more

平溪天燈節是民俗嗎?由超度到祈福、個人到節慶的孔明燈

文/李世偉、王見川│封建社會皇帝統治天下時,老百姓是被禁止從事有關祭天、拜斗等與「天」相關的活動,放天燈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清代台灣百姓是不可能放天燈祈福的!

» Read more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