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老爺踅境賜福:花壇白沙坑迎花燈的核心信仰儀式

圖文/陳韋誠(交通大學族群與文化碩士班)文化資產的推廣應更審慎思考如何保存整體儀式的完整性,以維持地方社群的文化互動網絡,才能讓珍貴的地方文化記憶持續承傳。

» Read more

過年談臺灣人的天公信仰

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拜天公,在臺灣民間社會舉足輕重,無論是個人生老病死、婚喪喜慶、日常生活,或是家庭社會集體渡過的年節慶典,通通能發現與天公有關的儀式。

» Read more

思索艋舺廟會的靈魂:由青山王遶境看民間信仰的現代衝突

圖文:林柏伸(民俗文化工作者)盛大喧嘩、耗時巨資的方式,打擾到當地居民的方式,激起民怨真的是能彰顯神威?還是引人反感討厭信仰?廟會中除了辣妹與辣砲之外,究竟還剩下什麼?

» Read more

民俗生活的自然印記:澎湖平安米龜製作紀實

圖文:莊凱証(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博士生)龜文化,已然是澎湖地區重要的生活特質,其所涵蓋的範疇,是生態,是史料,是民俗,是信仰,亦是節慶。「乞龜」,蘊藏著澎湖人的生活紋理,人們咸信,具有靈性的平安龜,會庇佑整年平安順遂、生意興隆、大吉大利。

» Read more

當陣頭逐漸消失,我們用什麼榮耀媽祖?六房媽過爐的發展省思

文/林啟元(中華民國六房媽會秘書)雲林六房媽過爐是五股內大事,期許各股陣頭一起來讚揚六房媽的神威,讓股外朋友們看到雲林縣珍貴的文化認同,也讓在外遊子們自然而然的產生向心力,到了四月就知道該回家了,回到雲林跟著家人、跟著這一群直率沒有心機的信眾,陪六房媽一起搬新家,也讓我們最重要的「陣頭多元化」精神讓更多人知道,並能夠一起參與。

» Read more

如何只用藤條與刺竹搭建一座全臺灣最大的鞦韆架?談臺灣鞦韆文化及下路頭搭建鞦韆的傳統技藝

圖文:溫宗翰(民俗亂彈執行編輯)大多數南島民族或漢人傳統社會使用鞦韆的概念,通常都與祭典活動緊密相關,是屬於祭祀儀式的一環,直到日本時代將鞦韆引入現代教育,以體育活動形式進入臺灣校園,才漸漸剝除他信仰功能的特徵。

» Read more

府城迎春牛:關於歷史經驗、新興節慶與文化資產的省思

圖文:蘇峯楠(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對一項人文活動判定其是否為「民俗」或文化資產,並不只是要單純區分或審視是否符合定義而已,而是要確認其與人群及社會保持著什麼關聯,並進一步探究背後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人群活動的原理與意涵。

» Read more

雲林鬧元宵│馬鳴山鎮安宮出巡五股十四庄

圖文:黃偉強(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十四村庄的武館紛紛串連列隊,不分彼此,展現了各村莊的團結一致,為千歲爺隔開一條回宮的寬敞大道,同時鑼鼓齊鳴,氣氛十分震撼,在猛烈的砲火當中,四頂神轎衝入廟埕

» Read more

平溪天燈節是民俗嗎?由超度到祈福、個人到節慶的孔明燈

文/李世偉、王見川│封建社會皇帝統治天下時,老百姓是被禁止從事有關祭天、拜斗等與「天」相關的活動,放天燈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情況下,清代台灣百姓是不可能放天燈祈福的!

» Read more

掗頷垂(é-âm-sê),宮口吃鹹糜:安平廟宇歲末送神儀式

圖文:吳明勳(安平地方文史工作者)每年歲末農曆12月24日,是民間習俗中的「送神日」,相傳這日百神將要返回上天朝謁玉帝,於是民眾無不準備豐盛祭品與甜料祭拜一番,望神明返回天庭時能幫忙多說些好話,好讓來年能得到上天的眷顧,多些好運。

» Read more
1 2